活化参数

  • A+

活化参数的引进

前面得到的过渡态理论的基本方程(1)(为了格式统一将原来的∆G改为∆G)中的传输系数κ很难通过计算或者测量得到,因此这里需要定义一个假热力学平衡常数K。将方程(2)带入(1)可得方程式(3)。

基于热力学公式(4)和(5),可得方程式(6)—(8)。其中GHS都是热力学量。这样就将动力学量k与热力学量联系起来了。测定k与温度T的关系,就可计算GHS,进而推断反应机理。

 

活化参数的计算


其中R = 8.314 J/mol Kh = 6.523×10-27 erg/skb = 1.38×10-16 erg/s1 erg/s = 1 g·cm²/s³ = 107 W

由公式(8)可得方程式(9),根据不同温度下测定的速率常数k计算出ln(k/T)1/T。以ln(k/T)1/T作图(如下图所示)。如果得到直线,则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分别求出H△S。由于H值是由直线的斜率求出的,其值的大小与速率常数k的单位无关。△S是由截距求出的,其值的大小与速率常数k的单位有关。

△H与反应机理

H与反应的能垒有关,根据H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反应中键的断裂程度。如果反应中,键的断裂和键的生成同时发生,断裂旧键所需要的能量可以由生成新键所释放的能量来补偿,因而H值较小。如果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有键的断裂,又没有新键的形成来补偿旧键断裂的能量消耗,H值就会比较高。

实例1

环戊二烯的二聚反应,H值为64.8 kJ·mol-1,远小于常见化学键的键能,所以该反应决速步同时包含键的断裂和生成,为协同机理。 

实例2

氯仿水解生成甲醇的亲核取代反应,H值为100.5 kJ·mol-1,远小于常见化学键的键能,所以该反应决速步同时包含键的断裂和生成,为协同机理,即SN2机理。

△S与反应机理 

△S反映了从反应物到过渡态体系有序性的变化。根据△S的大小和正负,可以推测过渡态的结构及其所带的电荷以及是否存在溶剂化效应等。如果从反应物到过渡态体系的有序性增加,如形成环状过渡态,体系的熵就会减少,因而有△S < 0。如果从反应物到过渡态有键的断裂,导致体系的有序性降低,体系的熵就会增加,因而有△S > 0 

实例3

1,2-二乙烯基环丁烷的cope重排反应△S = -48.9 J·mol-1·K-1,说明该反应是典型的协同反应。

实例4

1,1’-偶氮丁烷的气相热分解,△S= 79.5J·mol-1·K-1 > 0,表明C-N键的断裂是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

对于液相反应用活化熵解释反应机理时,要同时分析溶剂化效应对活化熵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从反应物到过渡态有电荷生成的反应,过渡态的溶剂化程度往往比反应物大,导致体系的熵减小,使△S < 0

实例5

卤代烷的SN1亲核取代反应

如果仅从反应物和过渡态的有序性考虑,过渡态有键的断裂,有序性降低,应有△S > 0。实际上,在80%乙醇水溶液中反应时,实验测定的△S≠-27.6 J·mol-1·K-1 < 0(具体见前面介质效应的内容)。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