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薛龙建课题组最新进展:仿树蛙脚趾表面纳米凹坑的复合微米柱状阵列的黏附性能研究

  • A+

  近年来,由于其可逆的超强黏附力,壁虎备受关注。但是,在湿滑有水的表面上,壁虎的黏附力会明显下降。相比之下,树蛙在干燥和潮湿表面都能获得良好的黏附性能,甚至可以在柔软的叶子上牢固地黏附、攀爬跳跃,这与其脚趾垫上的微结构息息相关。树蛙脚趾垫微结构由多边形的上皮细胞组成,其边长为~10 μm,被~2 μm宽的微沟道隔开。这种微结构可以使接触界面处的液体通过微通道排出,有利于与固体表面形成直接的接触。最近的研究发现,树蛙Staurois parvus(图1)的上皮细胞表面是由密集排列的角蛋白纤维阵列组成,纤丝的末端是深度为6至8nm的纳米凹形。然而,这种纳米凹坑对树蛙湿态黏附的贡献仍不清楚。

图1. 树蛙Staurois parvus

为了探究纳米凹坑对黏附力的影响机制,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工业科学研究院薛龙建教授课题组(NISE-Lab)通过模仿树蛙脚趾垫上皮细胞的表面,制备了一系列表面上含有纳米凹坑的复合微米柱阵列(简称 CPP)。CPP由聚苯乙烯(PS)纳米颗粒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组成,通过软印刷和后刻蚀处理,在PDMS/PS复合微米柱表面形成纳米凹坑。与没有纳米凹坑的复合微米柱CP相比,CPP在湿态条件下表面出优异的黏附性能。这对于开发新型结构黏附剂具有重要意义。

图2.CPP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CPP的制备方法非常简单(图2):将PDMS/PS混合物填充到模板中的孔洞中,再在其上覆盖一层PDMS,交联后从模板上脱离,得到PDMS/PS混合微米柱阵列(CP)。将CP浸入到四氢呋喃中,微米柱表面的PS纳米颗粒被刻蚀掉,从而在表面上产生了纳米凹坑(图3)。对CPP的柱子表面进行观察,发现纳米凹坑的分布比较均匀,其高度轮廓线与树蛙脚趾垫的轮廓非常相似。这些纳米凹坑的直径分布在~100到~400nm之间,其中75%的纳米凹坑的直径为200-300nm。

图3(a)光学显微镜暗场下CP的形态;(b)在THF中蚀刻后的CPP的3D形貌;(c)CPP柱子的横截面的SEM 图像;(d)CPP的柱子表面的AFM图像,水平线显示了CPP柱的凹形顶部和表面的高度轮廓;(e)纳米凹坑的直径的分布图(总数=100);(f)CPP中柱子表面纳米凹坑的孔隙度对Wps(PS 纳米颗粒质量占比)的依赖性。

利用自制的PIA黏附装置分别测试纯PDMS微米柱、CPCPP的湿态(少量丙三醇存在于接触表面)微观黏附力可以发现(图4):对于所有的样品,黏附力(Fad)都随着负载力(FL)而增加,这是由于更大的负载能形成更好的接触,进而获得更大的黏附力。但是在不同负载下,CPP的黏附力均优于CP和纯PDMS微米柱。在负载力FL= 4 mN和PS小球含量WPS为33%时,CPP的黏附力为纯PDMS微柱和CP的黏附力的2倍多。在宏观上,7 x 7mm的CPP(WPS = 33 %)黏附贴片可以在光滑玻璃表面上挂住40.1 ± 5.1 g 的重量。CPp 的湿态黏附强度达到~8.1kPa,是树蛙的~8.1倍。考虑到CPP表面的柱子面积占比仅为~19.6 %,而树蛙脚趾垫达到了~80.4 %,因此CPP的有效黏附强度甚至更高,是树蛙的33.2倍。

图4(a)微量的丙三醇涂覆在柱子的表面;(b)典型的湿态黏附力-位移曲线。(c)具有不同质量比的PS纳米颗粒(WPS)的CPPs和CPs,其黏附力(Fad)对负载力(FL)的依赖性;(d)在4 mN的负载下,黏附力和增长率(Fad / FL)对WPS的依赖性。“0%”表示纯 PDMS 微米柱。(e)CPPCP(WPS = 33%)的黏附贴片在接触界面处存在少量丙三醇的情况下的黏附性能。黏附贴片的尺寸为 7×7毫米。

纳米凹坑增强湿态黏附力的机理为(图5)
1)将液体从接触区域挤入上皮细胞之间的通道,建立牢固的固-固直接接触;
2)在接触区域内建立了多个纳米级的液桥;
3)产生吸力作用。该研究有助于揭示树蛙脚趾垫上的纳米结构的功能,为设计结构黏附剂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图5. CPP在(a)低负载和(b)较大负载下与相对应表面之间的接触示意图;(c)在脱黏附过程中形成纳米级液桥;(d)更大的负载力造成负压效果:(ⅰ)在一定的负载力下,体积为V0的液体密封在纳米坑中;(ⅱ)由于FL较大,纳米凹坑中的部分液体被挤出(红色实心箭头),变成较小的液体体积(V1);(ⅲ)在脱黏附期间会产生一个额外的吸力(红色空白箭头),从而增加脱黏附力(Fad)。
上述成果发表在《ACS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博士生刘权孟凡栋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薛龙建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NISE-Lab长期致力于仿生黏附材料的相关研究,相关成果还发表在Mater.Today, 2019, 12, 028、Small, 2019, 1904248、ACSAppl. Mater. Interfaces,2019, 11, 46337、ACSNano, 2017, 11, 9711、Adv. Funct. Mater. 2015, 25, 1499、Nat.Commun. 2015, 6, 6621、Nano Lett., 2013, 13, 5541等国际顶尖期刊以及书籍《Bio-Inspired Structured Adhesives》(Springer, 2017)。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9b22532
NISE-Lab课题组网站:
http://niselab.whu.edu.cn/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