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 :支柱嵌入策略制备柱笼型氟化阴离子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以及多位点协同捕获SO2的研究

  • A+

二氧化硫(SO2)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大气污染物。同时,有效去除SO2对于许多工业过程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例如,在火电厂的烟气脱碳过程中,常采用化学吸收法,为了确保醇胺吸收剂的性能稳定,需要在烟气中预先去除微量的SO2,以防止吸收剂性能严重下降。目前,主要采用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设备腐蚀、能耗高、占地大、系统复杂、投资高、运行成本高、耗水多等,限制了其应用。物理吸附原理的变压吸附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离工艺,具有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的优势,在烟气脱硫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构造出既具有高吸附容量、高SO2选择性又具有高稳定性的吸附剂材料仍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5

图1. a) 高效SO2吸附剂设计原理示意图; b) 基于拓扑导向思想的支柱嵌入策略示意图;c) APMOFs的配体、金属中心和阴离子结构;d) NbOFFIVE-Cu-TPA和TaOFFIVE-Cu-TPA的晶体结构;e) 小四面体笼结构图;f) 大二十面体笼结构图;g) 两种笼型结构和阴离子柱在框架中的分布。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李良军等研究人员采用支柱嵌入策略,在高孔隙率和高稳定性的框架中嵌入氟化阴离子,以提高SO2吸附性能。这种策略保持了高孔隙率和稳定性,同时引入了高密度的吸附位点,实现了三种特性的融合。经过密度泛函理论筛选,选择了[NbOF5]2-和[TaOF5]2-作为支柱,构建了柱笼型APMOFs材料:NbOFFIVE-Cu-TPA和TaOFFIVE-Cu-TPA。


这些APMOFs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同时也具有高密度的活性位点,保证了高SO2吸附量和吸附选择性。实验表明,在298 K和0.1 bar下,NbOFFIVE-Cu-TPA和TaOFFIVE-Cu-TPA的SO2吸附量分别达到了84.1 cm3/g和77.9 cm3/g,超过了大多数MOF材料。此外,它们还对SO2的吸附显示了出色的循环稳定性。相比SO2,该类材料对CO2、CH4和N2的吸附性能一般。理想溶液吸附理论(IAST)计算结果揭示了这些材料在SO2/ CO2和SO2/ N2分离方面的优异选择性。

6

图2. a) NbOFFIVE-Cu-TPA对SO2的吸附等温线;b) NbOFFIVE-Cu-TPA对不同气体的吸附等温线;c) TaOFFIVE-Cu-TPA对SO2的吸附等温线;d) TaOFFIVE-Cu-TPA对不同气体的吸附等温线;NbOFFIVE-Cu-TPA和TaOFFIVE-Cu-TPA对SO2/CO2 (e)和SO2/N2 (f)的选择性

正则蒙特卡洛(GCMC)方法和色散校正密度泛函理论(d-DFT)模拟结果显示,小笼子和大笼子分别是SO2的第一和第二吸附位点,多位点相互作用是高选择性吸附的原因。SO2吸附后的单晶X-射线衍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该吸附机理。混合气体穿透曲线和循环穿透曲线的数据显示,这些材料在SO2/ CO2和SO2/ N2分离中表现出卓越性能,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即使在湿润条件下也能保持卓越的分离性能。

7

图2. SO2/CO2(0.2/99.8, v/v)在a) NbOFFIVE-Cu-TPA和b) TaOFFIVE-Cu-TPA上的动态突破曲线;SO2/CO2(0.2/99.8, v/v/v)在c) NbOFFIVE-Cu-TPA和d) TaOFFIVE-Cu-TPA上的循环动态突破曲线;混合气体 SO2/CO2/N2(0.1/49.9/50, v/v/v) 50%相对湿度下在 e) NbOFFIVE-Cu-TPA 和 f) TaOFFIVE-Cu-TPA 上的动态突破曲线

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支柱嵌入策略,通过对材料的结构和功能基团进行精心设计,可构造出具有高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柱笼型APMOFs材料。该研究为解决SO2污染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具有广泛的环保和工业应用前景。

文信息

Fabrication of Pillar-Cage Fluorinated Anion Pillar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via a Pillar Embedding Strategy and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SO2 through Multi-Site Trapping

Wenli Xu, Prof. Liangjun Li, Mengwei Guo, Fuzhao Zhang, Prof. Pengcheng Dai, Xin Gu, Prof. Dandan Liu, Tao Liu, Kuitong Zhang, Tao Xing, Muzhou Wang, Zhi Li, Prof. Mingbo Wu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312029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