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π-π堆积作用将酞菁铁耦合于石墨烯缺陷位增强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

  • A+
▲第一作者:于学政;通讯作者:赵小亮,杨东江


通讯单位:青岛大学
论文DOI: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0.119437

 全文速览


理论计算表明,缺陷石墨烯(DG)中的585缺陷位点可以向酞菁铁(FePc)转移电子,进而在Fe原子周围形成富电子区域,高密度电子进一步提升Fe原子的d带轨道,这将有利于O2分子在活性Fe位点的吸附和反应。本工作通过π-π堆积作用将FePc耦合在石墨烯缺陷位形成FePc/DG复合物,与原始FePc相比,所制备的FePc/DG表现出更优异的起始电位和电流密度。

背景介绍


最近,M-N4-C催化剂在电催化氧还原(ORR)领域引起学者们的浓厚兴趣。通常,原子级分散的活性位点将有利于提升催化剂的电流密度,而起始电位作为催化剂的本征活性,取决于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缺陷工程作为改变催化剂表面性质和电子结构的有效方法,有望用于优化ORR电催化剂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使其表现出更优异的ORR催化性能(更正的起始电位)。

本文亮点


(1)通过FePc与DG的π-π堆积及Fe原子与缺陷位点的耦合作用,将FePc分散在DG上。
(2)585缺陷位点向FePc转移电子,在Fe原子上形成富电子区域,并进一步提升Fe原子的d带轨道。
(3)FePc/DG杂化物表现出0.98 V vs. RHE的起始电位和5.45 mA·cm-2的电流密度(0.1 M KOH)。

图文解析


(1)理论计算
▲图1 (a)FePc/G,FePc/NG,FePc/DG-585的模型,以及(b)相应的电荷分布;(c)FePc/DG-585对ORR的电催化机理示意图。

密度泛函理论用于研究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如图1a,分别构建了FePc/G,FePc/NG,FePc/DG-585三种模型,相应的电子分布示于图1b。与G相比,掺杂的N原子和585缺陷位点可以改变石墨烯的电子结构,使NG和DG有更多的电子转移到FePc上,而DG-585对Fe原子的化学和电子耦合,使电子聚集在Fe原子上形成富电子区域。高密度的电子有利于O2分子的吸附中间体(O2*,OOH*,O*,OH*)在活性Fe位点的反应(图1c)。

▲图2 (a-c)FePc,FePc/G,FePc/DG-585的态密度曲线,短线表示d带中心位置;(d)反应表面和吸附质之间形成键的相应示意图。

O2分子吸附在活性Fe位点时,O2分子轨道与Fe原子d轨道作用,分裂为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当Fe原子的d轨道靠近Fermi能级,O2分子反键轨道被Fe原子的d轨道推高至Fermi能级以上,电子回流导致吸附体系变得稳定,即利于O2分子在活性Fe位点的吸附(图2d)。如图2a-c,G向Fe原子少量的电子转移使Fe原子的d带中心由FePc的-0.87 eV上升至FePc/G的-0.74 eV,而DG-585优化了电子在FePc上的分布,Fe原子上的高密度电子将其d带中心提升至-0.57 eV。总之,DG-585将从两个方面提升FePc/DG材料的本征催化活性:(1)吸附能的增加使O2分子更容易吸附到活性Fe原子上;(2)Fe原子上的富电子区域导致电子从Fe原子快速转移到O2分子的吸附中间体,这有利于OH-的快速生成。

(2)材料合成与表征
▲图3 (a)FePc/DG的合成过程;(b-d)FePc/DG的TEM图像和C,N,Fe的元素分布。

首先,从N掺杂的前体中除去N原子形成具有缺陷位点的DG。然后,FePc和DG分别在无水乙醇中超声分散,并将FePc悬浮液逐滴加入DG悬浮液,混合悬浮液经超声和搅拌处理。最后,在60℃烘干混合悬浮液得到FePc/DG杂化物。TEM图像显示FePc成功耦合在DG上,此外C,N,Fe元素在FePc上的均匀分布也证实这一点。

(3)催化性能研究
▲图4 (a)FePc,DG,FePc/DG,Pt/C(20%)的LSV曲线和(b)相应的Tafel斜率;(c)FePc/G,FePc/NG,FePc/DG和Pt/C(20%)的LSV曲线;(d)FePc/DG和Pt/C(20%)的稳定性。

如图4a所示,在0.1 M KOH中,FePc/DG材料显示出0.98 V vs. RHE的起始电位,比FePc(0.87 V vs. RHE)和DG(0.92 V vs. RHE)的更正。FePc/DG的电流密度为5.45 mA·cm-2,远大于FePc(1.65 mA·cm-2)和DG(3.56 mA·cm-2)。此外,FePc/DG的半波电位为0.90 V vs. RHE,比Pt/C催化剂(0.86 V vs. RHE)的半波电位更正。FePc/DG快速的ORR动力学过程通过更小的Tafel斜率得到证明(图4b)。图4c显示FePc耦合不同的石墨烯(G,NG,DG)上得到的相应杂化物FePc/G,FePc/NG,FePc/DG的LSV曲线,FePc/DG(0.98 V vs. RHE,5.45 mA·cm-2)显示出比FePc/G(0.93 V vs. RHE,3.85 mA·cm-2)和FePc/NG(0.95 V vs. RHE,4.38 mA·cm-2)更优异的ORR性能。此外,稳定性也是ORR电催化剂的重要指标,图4d显示FePc/DG和Pt/C(20%)的计时电流响应曲线。在15 h的催化反应后,FePc/DG保持96%的相对电流密度,而Pt/C(20%)的相对电流密度降低到87%。所以,所制备的FePc/DG材料是潜在的可替代商业Pt/C(20%)的ORR催化剂。

总结与展望


ORR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催化中心的本征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电子结构。通过π-π堆积作用合成的FePc/DG复合物中,石墨烯中585缺陷向FePc转移电子进而在Fe原子上形成富电子区域,高密度电子进一步提升Fe原子的d轨道,加速了O2分子在活性Fe位点的吸附和反应。理论计算研究催化剂活性位点最佳的电子结构,并指导设计合成催化剂,有望使非贵金属催化剂显示更高的活性。
研之成理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