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上科大最新Nature!填充TiO2的MOF,高效率转化CO2!

  • A+
▲第一作者:江卓, 徐晓晖

通讯作者:邓鹤翔,昝菱,Osamu Terasaki
通讯单位:Wuhan University,ShanghaiTech University
DOI: 10.1038/s41586-020-2738-2

背景介绍


金属有机骨架MOF)以其与气体分子的特殊相互作用而闻名,再加上其丰富而有序的孔隙率,使其有望在光催化下将气体分子转化为有用的产物。然而,与最先进的固体或分子催化剂相比,使用MOFs或MOF基复合材料进行CO2光还原的尝试通常导致CO2转化效率远远低于最新的固体或分子催化剂。

本文亮点


  • 本文通过在MIL-101及其衍生物的不同孔隙中生长TiO2,在MOF中创建“分子室”。
  • 这种分区允许光吸收/电子生成、TiO2单元和MOF中的催化金属簇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有助于光催化CO2还原,同时产生O2
  • 在复合材料(42%TiO2-in-Cr-MIL101-NO2)中观察到,在350 nm下CO2光还原的表观量子效率为11.3%。
  • 据估计,在该结构中,一种类型隔间中的TiO2单元的活性比另一种类型中的活性高44倍,突出了TiO2在该系统中精确定位的作用。


图文解析


▲图1、将TiO2定位到MOF的特定孔中所产生的分子室的图示。

在分区I中,TiO2单元位于中孔I的中心,而TiO2单元紧密地覆盖在分区II中的中孔II的壁周围。铬、钛、碳和氧原子分别以金、绿、灰和红标记。


▲图2 MOF复合材料中TiO2单元的数量和位置的控制。

a、 与包含一个隔间I和一个隔间II的MOF结构代表区域相关位置处的TiO23D电子密度分布。浅蓝色和红色等表面分别代表0.177 eÅ-3和高0.77 eÅ-3的电子密度。

b、 不同TiO2含量下,一个MIL-101-Cr单元电池中TiO2的3D电子密度分布。隔间I和II分别用蓝色和红色多面体标记。

c和d,晶格平面中单位晶胞横截面上TiO2排列的二维等高线图,坐标为(x,y,1-x-y)(c)和(x,y,x)(d)。 


▲图3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MOF单晶中TiO2的位置。

a,MIL-101-Cr的iDPC图像,取自STEM的入射。
b、原子结构和拓扑结构Ⅰ区和Ⅱ区,相应的中孔形状用蓝色(中孔Ⅰ)和红色(中孔Ⅱ)勾勒出来。
c、通过施加由MIL-101-Cr的iDPC图像生成的c2mm平面群对称性获得的2D投影势图,覆盖有孔排列(顶部)和原子结构(底部)。
d-i、原始和过滤的HAADF图像(d-h)和iDPC(g-i)图像,取自MOF晶体、MIL-101-Cr(d,g)、23%-TiO2-in-MIL-101-Cr(e,h)和42%-TiO2-in-MIL-101-Cr(f,i)。红色和蓝色轮廓与d-i中的图像重叠,以突出TiO2单元相对于不同类型的介孔的位置,其中单元单元为橙色。

▲图4、MOF复合材料中TiO2的CO2光还原性能及其与TiO2位置的关系。

a、 使用42%的TiO2-in-MIL-101-Cr-NO2作为催化剂,通过60小时的试验得出CO和CH4生成率。

b、 根据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分别为电子(Ve=2vco+8vch4)和空穴(Vh+=4vo2)计算的TiO2-in-MIL-101-Cr-NO2系列的等效电子和空穴产生率。

c、 42%TiO2-MIL101-NO2样品在不同单色光下的AQE,覆盖有TiO2的光吸收曲线。

d、 氦中2 K时42%TiO2-In-MIL-101-Cr-NO2的原位EPR信号。Cr3+的峰值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是CO2接触。在380 nm处监测的MOF隔间中各种TiO2的e和f,TAS(λex=355 nm)结果,其中分别导出TiO2(e)和MOF(f)的激发电子寿命。g、 比较不同位置的TiO2每单位TiO2TOF值。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38-2

全文小结

通过人工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还原成有利用价值的化学产品不仅能够为能源危机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而且能够有效减少生态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然而,人工直接光还原二氧化碳的效率目前很难超过植物(全光谱下0.5-5%),且往往需要牺牲剂的辅助,而不是像植物一样释放出氧气。


邓鹤翔课题组从材料的合成角度出发,创造性的探索了在介观尺度上(2-50纳米),无机半导体纳米颗粒和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 MOF)孔道界面的分子定制,实现了单波长光驱动下CO2还原11.3%的表观量子产率(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并观察到等当量O2的释放。此分子定制界面的构筑类似于叶绿体中光催化基元的局域化,所设计出的多种“分子隔间”(molecular compartment,I型和II型)能够实现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化学环境的精准定制,从而大幅提高光生电子的分离和利用。CO2光还原实验表明,TiO2与MOF骨架所构筑的三维有序结构(TiO2-in-MOF)的光催化活性远高于同尺寸的TiO2纳米颗粒及MOFs表面负载的TiO2,充分展示了“分子隔间”的结构优越性。研究表明在II型隔间中的TiO2比I型隔间中的TiO2催化性能高44倍,揭示了介孔微环境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半导体纳米材料与MOF在其孔道中的精确排布并未破坏MOF的局域有序结构。两种材料特性的高效协同,将能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有望推动在光吸收波长范围以及量子产率上的更大突破。

(全文小结来源于武汉大学官方网站)


作者简介


邓鹤翔
武汉大学 教授 2013年至今
劳伦斯伯克利美国国家实验室 博士后研究员 2012至2013

获奖及荣誉
2011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2011年获美国化学协会年会学生奖学金, UCLA
2010年获优秀研究生奖, UCLA
2010年获美国化学协会年会学生奖学金, UCLA
2003年获中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冬令营银牌

研究方向
1.二氧化碳的捕获及转化
从二氧化碳的能源化为出发点,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捕获及转化方式,改善已形成的二氧化碳积累,变废为宝
2.氢能源的高效储存
以官能团与氢气的物理、化学作用为重点,设计具有较强相互作用的大容量储氢材料
3.天然气的常温富集及储存
以提高研究晶态材料界面与甲烷的相互作用为主,开发适于天然气常温富集及储存的多孔材料
4.基于天然物质的绿色孔材料
从天然材料的利用出发,以生物材料如糖,氨基酸等为构建单元,发展可降解的、环境友好的孔材料的合成方法,摆脱目前材料合成对化工的依赖。

研之成理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