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亚乾教授:稳定Cu(I)基晶态材料电催化剂揭示亲铜相互作用对高选择性电催化CO2还原为CH4的重要影响

  • A+
▲第一作者:张雷,李晓鑫和郎中玲

通讯作者:兰亚乾 教授  
通讯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论文DOI:10.1021/jacs.0c11450         

全文速览


本文合成了两例含有分子内亲铜相互作用的Cu(I)配位聚合物(NNU-32和NNU-33(S))并用于电催化CO2还原催化剂。电催化测试结果显示,两例催化剂均展现出选择性还原CO2为CH4的性能,其中NNU-33(S)在-0.9 V (j = 391 mA cm-2)时,CH4法拉第效率达到82%,是迄今为止电催化CO2还原到CH4的最佳晶态材料催化剂。通过结构表征和DFT计算得出:NNU-33(S)在电催化过程会原位发生单晶到单晶的转变为的NNU-33(H),分子增强的亲铜相互作用是促进高选择性CO2还原为CH4的关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Cu(I)位点可以在催化过程保持结构和价态稳定,使其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稳定性(5小时)。

背景介绍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2)为已成为实现可持续碳循环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近些年,铜基催化剂在电催化还原CO2为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学品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科学家们已经从铜基催化剂的晶面、表面形态、粒径和价态等众多因素对催化产物的活性和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特别的是,由于Cu(I)活性中心对*CO中间体的强相互作用使得更容易发生进一步的加氢过程,Cu(I)催化剂往往展现出高选择性电催化还原CO2到碳氢化合物的性能。为了揭示决定这种优异电催化性能的主要因素,现阶段仅对Cu(I)基催化剂的形貌调控进行了研究。
然而Cu(I)材料中固有且重要的亲铜相互作用被完全忽略,其原因是无法建立高度稳定结构明确的Cu(I)催化剂模型体系,以深入了解亲铜相互作用对电催化机理的真实影响。亲铜相互作用往往可以使催化剂拥有更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并可能对电催化CO2还原生成特定碳氢化合物产生潜在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开发合适的具有明显亲铜相互作用的Cu(I)催化剂体系,研究其对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机理和性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本文亮点


(1)本文设计并构建了首例稳定的晶态配位聚合物催化剂(NNU-33(H)),实现高选择性和耐久性电催化CO2还原为CH4,性能远优于大多数纳米材料催化剂。更重要的是,具有明确晶体结构的NNU-33(H)使作者首次发现了Cu(I)催化剂中固有的亲铜相互作用对电催化CO2到CH4转化的选择性和活性的重要影响。DFT计算也证明了亲铜相互作用可以大大降低将CO2还原为CH4的电势决定步骤(*H2COOH→*OCH2)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2)在ECR过程中,作者检测了NNU-33(S)到NNU-33(H)的原位动态转化。NNU-33(H)中增强的亲铜相互作用使其在-0.9 V(vs. RHE, = 391 mA cm-2)时,展现出CO2到CH4高达82%的法拉第效率,并且在-0.9 V持续催化5小时过程中FECH4一直保持在75%以上。重要的是,NNU-33(H)是迄今为止电化学CO2转化为CH4的最优异的晶态材料催化剂。

图文解析


 
▲图1 NNU-32和NNU-33(S)的晶体结构

作者使用三氮唑-吡唑配体与Cu(I)构筑了八核铜簇NNU-32和以该八核铜簇与Cu(I)离子连接而成的二维化合物NNU-33(S,S代表硫酸根)。无论NNU-32还是NNU-33(S)都含有明显的分子内亲铜相互作用(图1)。作者通过PXRD表征了NNU-32和NNU-33(S)的晶体结构在碱性条件中的稳定性,结果显示:NNU-32可以在1M KOH水溶液中保持结构稳定,而NNU-33(S)会的PXRD图谱会随着浸泡时间不断发生变化。随后作者通过在1M KOH水溶液中浸泡NNU-33(S)单晶后得到了NNU-33(I,I代表中间体) 的单晶结构并通过Materials Studio模拟出了最终NNU-33(H, H代表氢氧根)的单晶结构。结构显示,NNU-33(H)分子结构中,八核铜簇比原来会更“扁”一些,这导致上下相对Cu离子之间的距离明显变短,表现出明显增强的亲铜相互作用(图2)。

▲图2 NNU-33(S)到NNU-33(H)的结构转变

由于NNU-32和NNU-33(H)可以稳定在1M KOH水溶液中,作者将其作为电催化剂在1M KOH电解液中进行了电催化CO2还原性能测试。NNU-32在-1.0 V(j = 384.16 mA cm-2)时展现出最高的FECH4 55.1%,该电位下总体FECO2RR(所有含碳产物法拉第效率之和)为58.7%。而NNU-33(H)在-0.9 V(j = 391.79 mA cm-2)时即展现出高达82.17%的CH4法拉第效率,总体FECO2RR为94.31%。值得注意的是,在-0.9 V持续电解时,NNU-33(H)可以在5小时内一直保持高于75%的甲烷法拉第效率。如此优异的催化性能在晶态材料催化剂中还未有报道,并且也优于大部分纳米材料催化剂。

▲图3 NNU-32和NNU-33(H)的电催化CO2还原性能

电催化测试后的PXRD显示NNU-32和NNU-33(H)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由于PXRD无法精确的判断Cu(I)活性位点是否稳定而不是在催化剂表面生成Cu的氧化物或单质,作者通过XAS,XPS,原位Raman和原位FTIR对催化剂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图4),结果显示催化剂结构和Cu(I)位点均在反应过程中保持稳定,从而解释了催化剂可以保持催化耐久性的原因。此外,作者还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证明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图4 NNU-33(H)稳定性表征

作者通过对催化剂结构的对比分析,得出亲铜相互作用是促进CO2高选择性还原生成CH4的关键因素。亲铜相互作用的存在、强度、数量与CH4生成的活性和选择性有着正相关的联系。基于此,作者通过DFT计算进行了证明。作者模拟了电催化过程中CO2到CH4的反应路径,并得出了*H2COOH→*OCH2为整个反应的电势决定步(PDS),作者将结构中的亲铜相互作用移除后,发生该步骤的自由能明显增高,这说明亲铜相互作用的存在确实有利于CO2到CH4的转化。

▲图5 机理研究

总结与展望


兰亚乾教授课题组利用具有明确结构的金属-有机配合物NNU-33(H)作为电催化剂,首次揭示了以往忽略的亲铜相互作用对电催化CO2还原为特定碳氢化合物(CH4)的影响。该研究表明,分子内的亲铜相互作用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CO2到CH4转换过程中电势决定步骤的自由能,从而促进CH4的生成。这为以后合成更多高效Cu基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课题组介绍


课题组自2012年底成立以来,主要致力于以团簇化学和配位化学为研究导向,设计合成结构新颖且稳定的晶态材料用于光、电、化学能等相关清洁能源领域的转化与应用。研究内容涉及多酸(POMs)、金属有机团簇(MOCs)、金属有机框架(MOFs)以及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s)的合成与应用。目前,课题组已在光电催化领域包括水裂解反应,CO2还原、氧还原反应(ORR)以及质子导电和固态电解质材料方面等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Matter、Chem、Chem. Soc. Rev.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团队目前有导师4名,博士后7名,博士12名,硕士25名。
课题组主页:
http://www.yqlangroup.com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