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Lewis酸碱对(锌盐和有机碱)双功能催化剂催化OCA的ROP(文献翻译)

  • A+

由有机碱基(如1,8-二氮二环十一碳-7-烯(DBU)或7-甲基六元二环胍(MTB D)和锌盐ZnX2(X=OAc、Cl、Br和I)组成的简单的Lewis酸碱对,已经被用于研究苯基-OCA的开环聚合(ROP)制备PAHAs。在苯甲醇(BnOH)存在下,这些Lewis酸碱对具有很强活性能够聚合生成线性PAHA,并且具有可预测的分子量、窄的分子量分布(Mw/Mn<1.1)和良好的等规性(Pm=0.88)。当BnOH换成己醇、三甲基丙烷(TMOP)、季戊四醇(PT)和羟基端聚(乙二醇)(如MPEGOH、HOPEGOH)时, 又可以成功地制备出不同的化学结构,包括三臂和四臂PAHAS,甚至二嵌段和三嵌段两亲聚合物。通过仔细分析催化体系验证了在Zn(OAC)2、DBU和BnOH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动力学实验的基础上,证明了聚合过程中,醇作为引发剂参与了聚合引发,Lewis酸碱对作为催化剂,其中单体通过与ZnX2的配位被激活,并且有机碱促进引发剂的亲核性,从而更有利于攻击开环的单体。我们认为由金属盐和有机碱组成的催化体系可以增强OCA聚合的活性和选择性,并且合成结构明确的PAHAs。

引言

聚-α-羟基酸(PAHAs),特别是聚丙交酯(PLA),聚甘醇酸(PGA)及其共聚物 (PLGA)是一类重要的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聚合物,从生物医学装置到包装材料都具有广泛应用,并有能力部分取代基于石化的热塑性塑料。相对于缩聚,包括丙交酯或乙二醇酯在内的内酯开环聚合(ROP)是合成这些PAHAs的一种典型和常见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控制分子量(M w)和多分散性(D)。自Bourissou团队报道由L-LacOCA的ROP成功合成PLA以来, OCAs已成为用于合成PAHAs的高活性理想单体。OCAs的ROP反应关键是焓变和熵变驱动脱羧这一步骤,热力学上,OCAs开环聚合比丙交酯的开环聚合更有利。此外,OCAs很容易从天然的α-羟基酸或氨基酸中提取出来,这些氨基酸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侧链功能(方案1a)。因此,研究OCAs的ROP不仅为PAHAs合成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为丰富PAHAs的多样性和改善PAHAs的物化性能提供了显著的潜力,从而满足各种应用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各种策略用于为OCAs的可控ROP。例如,吡啶基有机催化剂是OCAs可控ROP中第一批开发的催化剂,是通过非共价碱性/引发剂或链端活化机制制备PAHAs(方案1b)。随后,Buchard等人。发现通过制备吡啶和扁桃酸的结晶加合物来降低吡啶的碱度,可以提高生成的PAHAs的立构规整性。最近,陶和同事们报道了一种单分子硫脲-吡啶有机催化剂,通过吡啶环上修饰各种取代基团来有效地降低了吡啶衍生物的碱度,从而产生了具有可控分子量的高度等规聚合物。金属醇氧化物也是OCAs的ROP的一组首选催化剂,并且已有报道了一些有机金属配合物来催化OCAs的可控ROP,从而获得了具有增强的立体规整性和分子量的PAHAs(方案1b)。我们课题组最近报告了一种Zn(C6F5)2和胺的催化体系用于控制OCAs的ROP,由胺引发反应,Zn(C6F5)2到金属-烷氧基物种功能转移来配位插入链增长,提供了一种协同催化途径。



Lewis酸(LAs)和碱(LBs)组合的分子的协同活化机制从Stephan的开创性工作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近几年来,Lewis酸碱对的概念越来越通用,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因为有的Lewis酸碱对中的酸和碱在反应中可以维持它们的反应性质,所以在聚合反应的应用并不少见。并且,关于其在聚合催化方面的显著效果也有报道,这是由于这些 Lewis酸碱对能够协同活化单体并产生用于链增长的活性物种。例如,Bourissou等人用Zn(C6F5)2-碱来控制丙交酯和ε-CL的ROP,获得了结构明确的环状聚酯。陈和张的课题组成功地将Al基酸与N-杂环卡宾(NHC)或磷化氢碱应用于丙烯酸单体的快速加成聚合反应和内酯的ROP反应中。近年来,Lewis酸碱对在聚合物合成中的双催化作用得到诸多研究,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重大关注。Naumann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一种由金属盐和有机碱组成的Lewis酸碱对,其中有机碱如DMAP和NHC。这种路易斯对虽然形式简单,但是作为一种双功能催化具有惊人的催化能力,可以有效地用于一系列环酯单体的ROP,甚至是具有挑战性的大内酯。要提的是,据我们所知使用Lewis酸碱对中金属基酸和有机碱来调控OCAs的ROP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探索。

受上述工作启发,本文的工作是进一步探究OCAs的ROP中由金属盐酸和有机碱的Lewis酸碱对作用效果以及研究控制聚合的可行性。我们发现,简单的锌盐,如ZnX2(X=OAc,Cl,Br,I)和有机碱(DBU和MTBD)结合的Lewis酸碱对使OCA的ROP以一种活性的、高度可控的方式进行反应(计划2)。Lewis酸碱对的这种协同催化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OCA聚合中的异构化,使合成的线性PAHAs具有良好的等规性。我们通过对OCAs的聚合动力学和对锌盐和有机碱的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对锌盐活化单体和有机碱的协同催化有了一定理解,并且利用醇的亲核性或传播链末端羟基促进了OCAs的ROP的催化作用。不管是锌盐还是有机碱都非常容易得到,二者结合的简单的Lewis酸碱对能够强有力地催化OCAs的ROP。

结果与讨论

锌盐和有机碱催化体系中OCAsROP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用L-PheOCA为模型单体, 因为它只需两步就能从L-苯丙氨酸中合成。首先,室温下,在二氯甲烷(DCM)溶剂中进行了一系列可控实验。根据其亲核性,DBU本身已被证明能够使57%的L-PheOCA在18h内发生开环聚合。然而,只有很少量的聚合物显示多峰分布和较高的Đ值(运行1,表1和图S1+)。在DBU中加入BnOH(DBU:BnOH=1:2摩尔比), L-PheOCA转化率显著上升到91%,但相对分子量较低Mn = 3.14 kg mol−1,同时有很高的Đ值(运行2, 表1和图。S2+)。另外,由于Zn(OAc)2难以溶于DCM, 在非均相条件下未得到高分子产物。这种情况下,当我们加入等当量的DBU时,Zn(OAc)2就能很好地溶解在DCM中,Zn(OAc)2与DBU的结合成Lewis酸碱对,单体转化率在18h内达到85%,但聚合不可控,Đ值高达4.93(表1,运行3和图S3+)。有趣的是,当我们再将BnOH引入该聚合体系(BnOH:Zn(OAc)2:DBU=1:1:1摩尔比),L-PheOCA在18小时内几乎完全反应。此外,由这三种组分组成的催化体系使L-PheOCA的ROP可控,产生了分子量分布窄为Đ=1.12的聚合物(表1,运行4)。当在DCM中单独加入BnOH的对照实验中,没有产生聚合物。

我们将催化剂负载量(Zn(OAc)2、DBU和BnOH)从1:1:1增加到4:4:1,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 R)监测聚合速率。如图1A所示,观察到ln([M]0/[M])与反应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一级关系,表明聚合过程中单体的消耗是恒定的。随着Zn(OAc)2和DBU的初始摩尔比从2:2增加到4:4, L-PheOCA转化率达到95%以上的聚合时间 由4.0h缩短至0.5h (表1,第5-7段),同时反应速率从0.0041 min−1的迅速增长到0.054min-1。利用GPC测得的Mn值接近计算值,Đ值很低为1.09~1.12之间。另外我们进行了延长聚合时间的实验。在[BnOH]:[D BU]:[Zn(OAc)2]:[Pheoca]=1:2:2:50的投料比下,4h内单体转化率为95%,在此基础上继续聚合4h。结果表明,8h聚合后得到的结果与4h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图S8和表S1,†运行1和2)。根据上述研究表明,在Zn(OAc)2和DBU的催化体系中,酯交换等一些副反应能被有效地抑制。

通过在DCM中将BnOH和L-PheOCA的投料比从1:25变为1:100,进一步证实了Zn(OAC)2、DBU和BnOH协同催化对L-PheOCA 的ROP有良好控制作用(表1,运行7-10)。聚合结果表明,聚合物的Mn值呈线性增加(图1)。并且所有Đ值都在1.20以下。当以4:4:1:100([BnOH]:[D BU]:[Zn(OAc)2]:[Pheoca])的初始投料比进行反应时, Mn与单体转化呈线性关系(R2=0.987),并且分子量分布分布低于1.08(图1C)。事实上,聚合反应的活性和可控性也可以通过链延伸实验直接证明。当第一批50当量的L-PheOCA完全转换后,不淬灭,制备了Mn=6.7kgmol-1和Đ值为1.11的聚合物,再投入另外50当量单体继续恢复聚合(表1中运行11)。结果显示,聚合物的分子量呈连续增长,分子量分布较窄(图1)。并且最终获得的Mn与预期的100当量L-PheOCA的聚合产物Mn是一致的。这些实验结果都为Zn(OAC)2、DBU和BnOH催化体系中L-PheOCA的ROP是可控活性聚合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利用1H NMR对所得聚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在δ=5.10p pm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聚合物结构α端苄基的特征亚甲基信号(图S13†)。通过比较与重复单元相关的甲基(δ=5.24p pm)与聚合物α端亚甲基的积分来估计分子量。通过1H NMR测得的实际Mn,NMR与通过投料比和单体转化率关系所得的Mn,Theo相一致(表1)。进一步地,以2:2:1:50([BnOH]:[D BU]:[Zn(OAc)2]:[Pheoca])投料比进行反应,并采用MALD I-TOF-MS表征的聚合物。结果表明得到的聚合物是线性的,它由起始端的BnOH部分,羟基端基和重复单元组成。此外,13CNMR光谱显示对应于α-碳的单重态信号(图1F), 用Bernoullian统计量拟合四次共振,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等规性,Pm=0.88。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在Zn(OAc)2和DBU的催化体系Pheoca 的ROP反应中,异构化能够被有效抑制。

除了DCM,我们在25°C的不同溶剂中对L-PheOCA的聚合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Zn(OAc)2:DBU:BnOH=2:2:1。例如,在可配位的四氢呋喃溶剂(THF)中,聚合速率明显减慢,并且在8.5小时内只有73%的L-PheOCA转化,不过具有窄的单峰分布,Đ=1.09(表1, 运行12)。而在1,4-二氧六环(DOX)中,单体在1h内能够转化95%以上(运行13),所得聚合物的Mn值略低于Mn,Theo值。当在强极性的DMF溶液中进行L-PheOCA的ROP时,95%单体在8.5h内反应(表1,运行14)。然而,并没有产生聚合物,表明DMF对聚合物链延伸有不利影响。随后,我们用另一种极性和非配位溶剂三氯甲烷代替DCM进行L-PheOCA的ROP。结果显示,在8h内单体转化率达到95%,聚合可控,Đ值为1.11(运行15)。有趣的是,当使用非极性和非配位溶剂,如甲苯(Tol), 在1h内可以迅速实现L-PheOCA的完全转化,得到了分子量分布窄为Đ=1.11的聚合物(表1,运行16)。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具有较强的溶剂依赖性,从而导致L-PheOCA的ROP行为有所不同。

各种Lewis酸碱对和醇催化体系调控L-PheOCA的可控ROP


为了评估Lewis酸碱对的适用性,我们致力于研究DB与其他锌盐的能力结合对控制L-PheOCA的ROP的影响。例如, 25°C下,在引入BnOH的DCM中,我们选择卤化锌,如ZnCl2、ZnBr2和ZnI2,与 DBU组合。结果显示,聚合速率与卤化锌的阴离子半径有关,聚合速率逐渐减慢,顺序为:Cl->Br->I-(表2,运行1-3),但在所有情况下,Đ值均在1.14以下,聚合可控性良好。特别是,在ZnI2的存在下,当PheoCA在22小时内的转化率为43%时,所得聚合物Mn远远超过计算Mn值。当三氟化锌作为路易斯酸时,在2h内就几乎实现了单体的完全转化,但分子量分布显示多峰Đ=1.63(表2,运行4),聚合不可控。我们也研究了其他金属盐也被用作路易斯酸,例如,MgCl2和MgI2与DBU和BnOH同时引入催化的L-PheOCA的ROP。结果表明,聚合反应不可控(运行5和6)。当AlCl3、SnCl4和FeCl3·6H2O 作为路易斯酸,在24h内未发生聚合反应(运行7-9)。

MTBD,DBN,TBD和DMAP是丙交酯或内酯类在ROP中最常用的有机碱。这里,在Zn(OAC)2和BnOH存在下,探究了不同有机碱对L-PheOCA的ROP反应的有效性。 其中DBN结构与DBU相似,但具有较强的碱度,在聚合体系中代替DBU。虽然在2.0h内所有单体都完全反应(表2,运行10),但聚合物的GPC曲线在高分子量范围内出现了一个肩峰(图1,S22+),这表明在L-PheOCA的ROP中可控性较低,导致酯交换反应普遍发生。MTBD和TBD是同类碱,但它们与Zn(OA c)2结合显示出不同的催化的催化效果。MTBD与DBU的化学活性相似,与Zn(OAc)2的结合能够实现快速可控的聚合效果,聚合物为窄的单峰分布为Đ=1.11(表2,运行11)。当TBD被用作催化体系中的路易斯碱时,得到了大量的低分子量聚合物,其分子量分布较宽(运行12)。在这些有机碱中,DMAP的碱度相对较弱,Zn(OAc)2和DMAP的结合的催化体系中,单体转化率在2h后达到,但聚合不可控,具分子量分布呈多峰分布(运行13,图S25+)。

在上述结果的启发,我们继续研究BnOH在催化体系中参与聚合物α端的合成 (见上文),从而有可能通过改变醇的结构来建立不同α端的聚合物或聚合物结构。例如,当我们选择己醇(HexOH)来替代BnOH,在Zn(OAC)2和DBU的存在的催化体系中成功实现聚合可控,得到的聚合物Mn值接近Mn,Theo值,Đ值保持在1.18(表2,运行14)。此外,当将三甲基丙烷(TMOP)和季戊四醇(PT)等多元醇引入催化体系时,能够顺利获得三臂和四臂聚合物,并对聚合有很好的控制(运行15和16)。更重要的是,单羟基端聚乙二醇(MPEGOH)和双羟基端聚乙二醇(HOPEGOH)也对L-PheOCA的ROP起作用,成功地获得了具有窄单峰分布的二嵌段和三嵌段两亲聚合物(运行17和18,图S29和S30+)。

Lewis酸碱对的特性




为了深入了解Zn(OA c)2、DBU和BnOH三者相互作用的聚合催化体系。利用核磁技术对聚合进行表征发现,与只存在DBU相比(图中的黑线2A), Zn(OAC)2同时存在的情况下, DBU中亚胺相邻的亚甲基(标记为5和6)的质子信号向低场移动(红线)。这种屏蔽效应表明DBU的亚胺氮与Zn(OAC)2之间的相互作用。再将BnOH引入到上面的Lewis酸碱对溶液中, 发现相应的亚甲基信号(5和6)向高场(蓝线)略有移动,但与DBU本身相比,仍然出现在低场。此外,由于BnOH的加入,Zn(OAC)2的甲基质子信号明显从1.92p pm平移到1.85p pm,这些信号变化表明DBU与Zn(OA C)2的相互作用减弱,但仍然存在。这些结果反映了DBU和Zn(OA C)2的结合形成了一种非经典的路易斯酸碱加合物,其中Zn(OA C)2和DBU分别能保持其固有的酸和碱反应活性,与DBU混合后,BnOH亚甲基的变化可以清楚地证明这一点。

由于DBU和BnOH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电子云密度增加导致的屏蔽效应使BnOH的亚甲基质子(δ=4.66p pm)(标记为11,绿线)向高场移动约0.08p pm。 与单独的BnOH相比,同时存在Zn(OAC)2和DBU时, BnOH的亚甲基质子发生了相同的变化(蓝线,2A)。这表明BnOH的亲核性是通过它与Lewis酸碱对中有机碱DBU的相互作用而促进, 此外,Zn(OA c)2、DBU和BnOH的相互作用通过13CNMR得到进一步证实。例如,DBU的亚胺碳的典型共振峰(标记为数字9,图2B)。添加Zn(OAc)2后,显著地从161.26p pm(仅DBU)平移到167.20ppm。随着BnOH引入上述体系中,这种亚胺碳信号向高场略有移动。与BnOH本身相比,催化体系中BnOH的碳共振信号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们继续通过核磁二维扩散排序谱(DOSY)对催化体系中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在等摩尔比的Zn(OA c)2和DBU混合物中,检测到分别归因于Zn(OA c)2和DBU的两个信号,如图3A所示。有趣的是,在CD2Cl2中,在Zn(OAc)2存在下,DBU的扩散系数(D)与其本身单独存在时(DDBU=2.94×10-9m2s-1)的扩散系数比较显著降低到1.38×10-9m2s-1(图1 S32A+)。这表明,通过Zn(OAc)2和DBU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更大的物种。随着BnOH的加入,DBU和Zn(OA C)2的D值分别进一步降低(图1 3B)。同时,催化体系中BnOH的D值从3.89×10-9m2s-1(图S32B+)显著下降至2.33×10-9m2 s-1。这些实验结果证明Zn(OAc)2、DBU和BnOH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三元催化体系,而不是金属配合物。

聚合动力学及机理

考察了Zn(OAc)2/DBU/BnOH三元催化体系中L-PheOCA的ROP动力学及聚合机理。在动力学实验中, [D BU]/[Zn(OA C)2]投料比值分别为1:2、2:2、3:2和4:2四组,保持[Zn(OA C)2]/[BNOH]=2:1不变,并通过FT-I R光谱监测聚合进程,图中4A描述了不同DBU浓度下ln([M]0/[M]t)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早期的斜率对应于链引发速率常数(Ki),而后期的斜率反映了链增长速率常数(KP)。Ki值高于KP表示聚合反应快引发和慢增长,有利于实现控制聚合。与DBU浓度有关动力学常数可以从链增长速率(Kp使用)的双对数图(图4A中的入口)中得到,为一条斜率为1.12的直线(R2=0.96),表明在一定DBU浓度下链增长接近一级反应。根据GPC分析,上述不同的投料比下,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PDI<1.11)和与接近预期的Mn值(表S1和图S36-S39+)。此外,还测定了不同Zn(OAc)2浓度的OCA聚合的动力学。同样,随着Zn(OA c)2浓度的增加(图4B),Kapp增大。lnkapp与ln[Zn(OA c)2]之间是斜率为0.93的线性关系,表明在一定Zn(OA c)2浓度下链增长接近一级反应。


我们又进一步研究了在BnOH:DBU从0.5:3到3:3之间变化,保持Zn(OAc)2:DBU =3:3不变的OCA聚合的动力学(图4C)。显然,随着BnOH投料比的增加,Ki和KP同时增大。当BnOH和DBU的投料比为2:3和3:3时,引发速率常数与增长速率常数相当,动力学图上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这一动力学趋势表明,醇在聚合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将引发速率常数(Ki)作为ln[BnOH]的函数的双对数图拟合为一条直线(R2=0.98),斜率为1.20。这一结果表明,BnOH可以被激活,并作为L-PheOCA开环催化体系的一部分发挥作用。通过GPC对聚合物进行表征,随着BnOH负载的增加,Mn值显著降低(表S1+),这进一步证明了醇会作为引发剂来开环。

根据动力学结果和催化体系中化学结构的分析, 我们对L-PheOCA的ROP反应机理提出了的合理设想(方案3)。Zn(OAc)2与DBU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双功能催化体系,这个 Lewis酸碱对中的有机碱DBU与醇通过氢键结合,从而促进了醇的活性。首先,L-PheOCA被Zn(OAc)2活化激活,然后活化醇亲核攻击导致单体开环,酰基氧键裂解和脱羧,得到一个具有末端活性羟基的中间体。该中间体被Lewis酸碱对的DBU进一步激活,用于攻击另一各被Zn(OA C)2活化的单体开环,进入下一个链增长催化循环。

结论

基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简单锌盐和有机碱的催化体系对L-PheOCA的ROP可控性好,反应活性高,可以获得具有可预测分子量的线性PAHAs, 分子量分布窄(Đ<1.15),等规性好(PM=0.88)等特点。通过使用不同化学结构的醇,得到的PAHAs具有不同的α端,并且成功地获得了两亲性嵌段聚合物。 利用核磁共振谱图证实了由锌盐和有机碱组成Lewis酸碱对,以及Lewis酸碱对醇之间有相互作用。此外,结合聚合动力学结果,揭示了Lewis酸碱对的双功能催化作用机理。通过Zn(OAc)2激活 L-PheOCA,醇与Lewis酸碱对中 DBU通过的氢键结合,从而使其亲核性提高。我们期望这种简单的Lewis酸碱对催化体系以及其ROP反应中优异的可控能力,将使它们在PAHAs合成中具有更大的价值。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