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二维碳氮化物中铜单原子催化剂协同作用,增强CO2电化学还原为甲烷

  • A+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Soumyabrata Roy, Zhengyuan Li
通讯作者:Pulickel M. Ajayan, Jingjie Wu
邮箱:ajayan@rice.eduwu2jj@ucmail.uc.edu
通讯单位:美国莱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成果速览:
本研究利用二维碳氮基(CN)骨架作为宿主,通过简单的金属离子交换过程,实现了高密度的Cu-N₂单原子位点。
优化的Cu负载在纳米晶Cu-PTI中最大化了CO₂电解至甲烷的性能,展现了约68%的法拉第效率和在-0.84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下348 mA cm⁻²的高部分电流密度,超越了现有的催化剂
通过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和X射线吸收光谱(XAS)揭示了Cu-SA原子位结构、几何形状和电子状态。
第一性原理计算阐明了两种碳氮基矩阵之间的相对Cu-CN协同效应,以及Cu-Cu距离和局部配位环境如何决定了吸附能、态密度(DOS)和CH₄形成的能量剖面图景。
图文导读:
1
图1: 展示了Na-PHI和Li-PTI的合成方案以及通过金属离子交换过程制备Cu-PHI/PTI样品的示意图。
2
图2: 显示了Cu-PHI/PTI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和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NEXAFS)分析结果。
3
图3: 提供了Cu-PHI和Cu-PTI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交流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C-HAADF-STEM)图像。
8
图4: 展示了Cu-PHI和Cu-PTI催化剂在1M KOH电解液中流动池的电化学CO2还原性能比较。


亮点介绍:

1. 实现了约68%的法拉第效率和348 mA cm⁻²的高部分电流密度,表明优化的Cu负载在纳米晶Cu-PTI中显著提高了CO₂电解至甲烷的性能。

2. HAADF-STEM和XAS结果确认了Cu单原子位结构和电子状态,为理解其催化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3. 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Cu-N₂配位环境在调控吸附能和促进CO₂电解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


XAFS是一种强大的非破坏性表征技术,用于研究材料的局域结构和化学环境。在本研究中,XAFS被用来分析Cu-PHI和Cu-PTI样品中铜的配位结构和氧化态。
通过测量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研究人员能够获得关于铜原子在催化剂中的配位环境的详细信息。
XANES部分提供了关于铜的氧化态的信息,而EXAFS部分则揭示了铜与邻近原子之间的距离和配位数。
通过拟合EXAFS数据,确定了铜与氮的键长和配位数,这对于理解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至关重要。
理论计算:
理论计算是本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来深入理解催化剂的工作机制。
研究中使用了Vienna Ab 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 (VASP)软件进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计算中采用了投影增强波(PAW) pseudopotential和广义梯度近似(GGA)的Perdew–Burke–Ernzerhof (PBE)交换相关泛函来描述电子结构。
通过设置适当的赝势和交换相关泛函,研究人员能够模拟铜单原子在2D碳氮化物基质中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计算结果揭示了Cu–N2配位环境对CO2还原反应的影响,以及不同铜负载量下催化剂性能的变化。
此外,通过Bader电荷分析来评估电荷转移,进一步理解了催化活性的来源。这些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观察结果相结合,为设计和优化新型高效催化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成果总结: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Cu单原子催化剂,通过在二维碳氮化物基质中高密度地分散Cu单原子,实现了高效CO2电化学还原为甲烷。
优化后的Cu-PTI催化剂在低过电位下展现出卓越的性能,为CO2转化和能源存储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文献信息:
标题: Cooperative Copper Single-Atom Catalyst in 2D Carbon Nitride for Enhanced CO2 Electrolysis to Methane
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DOI: 10.1002/adma.202300713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